作为国内顶尖的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每年的强基计划都备受考生关注。那么,北京大学强基计划究竟涵盖了哪些招生专业呢?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又是如何安排的?后续的培养计划如何展开?现在易单招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北大强基招生专业相关内容介绍,供大家进行参考!
序号 | 专业名称 | 详细解读 |
1 | 数学专业 | 点击查看 |
2 | 物理学专业 | 点击查看 |
持续更新中,敬请期待~ |
数学类
专业 | 培养目标 | 专业课程 |
数学类 I |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培养 包括基础数学方向、金融数学方向、 概率方向、统计学方向、生物统计学方向 |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几何学、抽象代数、概率论、复 变函数、常微分方程等作为专业必修课程,还同时开设常规 班和荣誉课两类,分层次加强不同水平学生的专业基础 |
数学类 II(信息与计算科学) |
学生入校后进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数学科学学院共同培养。 培养信息与计算学科基础理论扎实、在信息与计算学科前沿开拓创新能力强、同时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军人才 |
包括数学科学学院开设的 A 类数学课程,以强化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数学基础。 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程序设计实习、计算机系统导论、算法设计与分析、离散数学基础、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人工智能中的数学、机器学习概论、认知推理等,内含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智能科学与技术两大类课程。 |
物理学类
专业 | 培养目标 | 专业课程 |
物理学类 I |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下属9 个系、所、中心(理论物理研究所、现代光学研究所、 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技术物理系、重离子物理研 究所、天文学系、大气与海洋科学系、电子显微镜实验室、 量子材料科学中心、北京现代物理研究中心) 强基计划毕业生应该系统扎实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方法;具备所需的数学和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 知识 |
高等数学(A)、线性代数(A)、数学物理方法、普通物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或近代物理)、普通物理实验、四大力学(理论力学、平衡态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固体物理、近代物理实验、前沿物理实验、计算物理学、讨论型小班教学(量子力学、平统、固体、光学等)、数据结构与算法毕业论文等。 |
物理学类 II(地球与空间物理学) |
学生入校后进入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由地球与空间科 学学院和物理学院共同培养 (1)固体地球物理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交叉学科,涉及:地震学、地球内部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海洋地球物理学、勘探地球物理学,行星内部物理学,几乎涵盖了当代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空间物理学:主要研究太阳系中特别是日地空间中的现象与规律,涉及太阳大气物理学、磁层物理学、电离层物理学、空间探测实验与技术、空间天气学、空 间环境学、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学等分支 |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普通物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等)、普通物理实验、数学物理方法、四大力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或平衡态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流体力学、空间等离子体物理基础、宇航技术基础、地球介质力学基础。 |
物理学类 III(应用物理学) |
进入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由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和物理学院共同培养
主要研究先进微纳电子器件的原理和制造技术、量子技术、微纳传感器技术、新型计算元件和架构设计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微纳电子器件与集成电路的理论和方法,为引领微纳电子科学与技术未来发展打下基础。 |
数学物理方法、应用物理研究实践、半导体物理、集成电路器件、量子计算、量子信息等,内含器件物理和量子技术两大课程模块 |
物理学类 IV(天体物理学) |
学生入校后进入物理学院天文学系,由天文学系培养 使学生具有从事天体物理学研究的初步能力,掌握天文新技术与应用的有关知识,为成为天文学及其交叉学科、天文高新技术与应用和天文大科学工程项目管理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和科学家 |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普通物理(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普通物理实验、数学物理方法、四大力学(理论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或平衡态统计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讨论班、基础天文、天体物理导论、天体物理讨论班、实测天体物理 I(光学与红外)、实测天体物理 II(高能与射电)、理论天体物理等 |
化学类
专业 | 培养方向 | 专业课程 |
化学类 I | 化学学院设立了化学、材料化学、应用化学和化学生物学四个本科专业方向 化学专业:毕业后可在 化学及相关学科(如生物、医药、材料、环境等)开展工作。 材料化学专业:重点研究材料与化学相关问题,毕业后在无机材料、有机功能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领域工作。 应用化学专业:化学理论和化学工程学之间的纽带,也包含化学相关新材料的研制和新技术的开发,毕业后可从事化学理论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工作。 化学生物学专业:与传统的生物化学以及分子生物学有显著区别,注重认识生命的动态(瞬态)化学性质和运动规律,注重化学物质特别是外源性化学物质(如药物) |
今日化学、普通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一、 二)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物理化学(一、二)及实验、结构化学、化学实验室安全技术共 13 门课程。专业限选课程如仪器分析化学及实验、无机化学及实验、高分子化学、生命化学基础及实验、材料化学、放射化学、化工基础等 |
化学类 II(地球化学) | 学生入校后进入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由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共同培养 (1)生物地球化学: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的交叉 (2)岩石地球化学方向:物理学和地球化学的交叉,聚焦高温条件下的地球化学过程,主要探讨如固体地球的演化、深部地球探索等科学问题 (3)行星地球化学方向:地球化学在行星科学上的应用,讨论早期太阳系的形成过程、早期行星的演化、深空探测等科学问题。 |
高等数学(B)、普通生物学、普通化学、普通物理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定量分析化学、结构化学、行星地球科学、地球系统演化、行星物质科学、行星动力学等 设置国际名师讲堂、英语专业课程、阿尔卑斯国际实习、落基山国际实习、五台山国际实习等国际化特色课程 |
化学类 III(环境化学) | 学生入校后进入工学院,由工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共同培养 (1)环境科学(自然)方向:研究环境中的物质,尤其是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的自然迁移、转化和积累的过程及运动规律 (2)环境工程方向:研究水污染、大气污染与土壤污染的化学、物理、生物作用过程,研发污染防治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制定和设计科学合理的工程方案等,主要有水污染防治工程、大气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和资源化、环境系统工程等研究领域 |
高等数学(B)、普通物理、线性代数(B)、概率统计(B)、普通化学(A)、普通化学实验、定量分析化学、有机化学(B)、物理化学(B)、环境问题、环境系统基础、环境实验室安全、环境科学、环境管理学等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 |
化学类 IV(材料方向) | 学生入校后进入工学院,由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共同培养。 培养具有深厚化学和材料科学理论基础,能够综合集成多学科知识揭示材料问题本质并提出解决对策,具备从事化学化工、材料学的实际工作能力以及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
专业核心课:材料化学、材料物理、分析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验、定量分析化学实验、仪器分析、现代材料分析与原理、彤程材料科学论坛等。 专业选修课包括交叉融合课、人工智能与材料(AI for Materials),材料学中的量子与统计、交叉科学实验、前沿材料设计与应用等。 |
力学类
专业 | 培养方向 | 专业课程 |
力学类 | 进入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学科 培养掌握力学的基本理论。所有学生主修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辅修专业则可以从航空航天工程、能源与 4 环境系统工程、材料科学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等专业自主选 择。 |
专业必修课程 (数学分析、线性代数与几何、常微分方程等),专业核心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等)。 专业选修课(工程制图、计算方法、概率论、数理统计、本科生科研等) |
生物科学
专业 | 培养方向 | 专业课程 |
生物科学类 I | 进入北京大学鹿鸣书院生命科学人才培养基地 培养对生命科学有兴趣,在数理化或信息方面成绩优良的学生,加入生物科学、生物信息、生物技术、生态学等生物科学类本科专业,并实施“3+X”贯通式培养,让学生在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生物信息、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医学工程、脑科学、植物科学、生态保护等方向攻读博士学位,为优秀学子提供广阔的学术发展空间,培养创新型学术领袖 |
生物数学建模、生物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工程基础与实践等课程,加强数、理、化、信、工的知识方法与生命科学问题的深度融合 |
生物科学类 II(生态学) | 学生入校后进入城市与环境学院,由城市与环境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共同培养 (1)生物生态学方向:注重分子生物学、演化生物学、遗传学和生态学的交叉,主要侧重从个体水平或微观尺度探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地生态学方向:注重生态学与地学的交叉,主要从宏观尺度探讨群落与生态系统等水平上的生物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3)保护与恢复生态学方向:探讨利用生态学的知识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
高等数学(C)、普通物理、普通化学(B)、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普通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动物生物学实验、植物学(上、下)、微生物学、微生物学实验、演化生物学、普通生态学(1、2、3)、生态学实验与方法、野外生态学。 |
生物科学类 III(天体生物学) | 学生入校后进入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由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共同培养 北京大学天体生物学强基计划班的研究方向为:(1)地球宜居性起源和早期阶段性演化的过程和机制;(2)早期地球和火星生命信号埋藏过程、赋存机制和识别标准;(3)地球极端环境条件下的生命及其天体生物学意义。 |
高等数学(B)、普通化学、普通生物学、普通物理、行星地球科学、地球系统演化、行 星科学基础、行星物质科学、天体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 学、发育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普通生态学 |
生物科学类 IV(生物医学工程) | 学生入校后进入工学院,由工学院、未来技术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共同培养 应用光电子技术、微纳米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现代工程技术,研发与生命科学和人类健康相关的方法和技术,为人类疾病预防、诊断、监护、治疗、保健、康复及主动健康服务等提供工程技术手段 |
普通生物学(B)、分子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生物医学工程原理、生物医学工程设计等课程。模块学习包括生物光电子模块、生物材料模块、和生物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模块 |
生物科学类 V(基础心理方向) | 学生入校后进入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由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和生命科学学院共同培养。 投身于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领域。在培养过程中注重心理学与生命科学,特别是神经科学的交叉,侧重于研究脑认知的神经机制、重大脑疾病的神经机制和诊断治疗方法、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在类脑人工智能领域中的研究拓展 |
高等数学(C)、线性代数(C)、普通物理、普通化学(B)或有机化学(B),普通心理学、心理统计(1)和(2)、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实验、生物化学、遗传学 (B)、CNS(中枢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实验、分子细胞生物学、认知心理学。 |
基础医学
专业 | 培养方向 | 专业课程 |
基础医学 | 进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学习,为八年本博一贯式培养,培养卓越医学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和医学战略家。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专业涵盖了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神经生物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放射医学、系统生物医学、医学生物信息学和生物物理学 15 个二级学科 |
基础医学模块:由三大课程群组成,人体形态机能学课程群,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医学生理学、神经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分子、细胞与遗传课程群,包括生物化学、医学细胞生物学、医学遗传学。感染与免疫课程群,包括医学免疫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寄生虫学。理论课、实验课与PBL案例 医学中的理工信模块:包括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与技术两部分。涵盖生物统计、生物信息、生物技术、生物物理、生物医学影像等多学科交叉内容。公共卫生模块:开设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等课程 |
考古学
专业 | 培养方向 | 专业课程 |
考古学 | 进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学习。学院现有考古学系和文化遗产学系,下设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以及文物保护技术、考古学(文物建筑方 向)、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考古学方向)等 5 个专业及专业 方向。 培养卓越的中华遗产的保护者、中华文明的诠释者和中华文化的传播者,积极服务国家文化战略和文化遗产保护大局 |
(1)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世界史通论、古希腊罗马史、古代东方文明、中国古代史(上、下)、感悟考古、考古学导论、文物法规与行政管理、经典导读等等。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中国考古学(上、中、下)、田野考古学概论、田野考古实习、科技考古等等。(3)论文类:≥7 学分,包括毕业论文,学年论文以及本科生科研(后二者二选一)。 专题类课程:包括:文化遗产学概论、中国古代陶瓷、中国古代青铜器、丝绸之路考古、中国石窟寺、考古学与古史重建、古罗马考古与艺术通论、地中海考古、美术考古、中国西南地区考古、佛教考古导论、中国建筑史(上)、中国文物建筑导论、世界考古学等等。 理论、方法技术类课程:包括:田野考古技术专题、定量考古学、水下考古学概论、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古文字学通论、体质人类学、考古数据分析、考古残留物分析、古 DNA 与人类历史等等 |
哲学类
专业 | 培养方向 | 专业课程 |
哲学类 | 北大哲学学科设立有哲学、哲学(逻辑学与科学技术哲学 方向)、宗教学三个本科专业方向 本计划旨在选拔和培养未来的哲学家。使学生通过本科学习,深入了解多元文明传统中的哲学智慧,初步掌握哲学研究能力。致力于通过哲学理论的探索与创新,应对个人及人类社会面临的时代问题,引领人类未来的发展 |
⑴专业基础课程 ①哲学基础:《哲学导论》《宗教学导论》; ②思维语言:《逻辑与论证》《古代汉语》《高等数学》; ③人文基础:《中国古代史》《世界史通论》等。 ⑵专业核心课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伦理学导论》《美学原理》《科技哲学导论》。 |
历史学类
专业 | 培养方向 | 专业课程 |
历史类 | 北京大学的历史学专业的中国史、世界史两个学科皆为国家重点学科 选拔一批对历史学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专门进行基础学科的一流人才培养,并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 |
专业基础课涵盖人文学部和本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则凝练了本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史学新生导学”课程,“社会调查与史学研究”实习实践课程,丰富系统的语言类课程如“拉丁语”“希腊语”“古 埃及文字”等 |
中国语言文学类
专业 | 培养方向 | 专业课程 |
中国语言文学类(古文字学方向) | 北京大学中文系共设置5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言学、古典文献、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汉语言文学(留学生) 北京大学中文系“古文字学强基班”以古文字学为核心,以传统小学为基础,覆盖古典语文、古典文献、古典文学等方向,培养出一批既精通中国传统治学方法又熟悉现代学科规范、具备学术创新能力的从事古文字学及中国古典研究的杰出青年学者 |
1. 专业基础课程:24 学分(中文系课程 18 学分,学部内课程 6 学分); 2. 专业核心课程:30 学分,包括:(1)中文系各专业共同的专业核心课;(2)古文字学、中国古典学特色核心课程;(3)学年论文 |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易单招
微信账号:danzhaobang 复制
易单招合作热线
15996434567
周一至周日:9:00-21:00
2013-2025 易单招,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8060098号-16 |
苏公网安备
50019002502480号
公司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广月路30-06号
报名咨询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