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单招欢迎您!

易单招

  • 学校
  • 文章
  • 专业
  • 专题

关注微信

联系电话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
全国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合作联盟成立,共筑地质人才培养高地!
高校动态     更新时间:2025-04-16 浏览量:18 次

  南京大学于4月14日举办“2025年全国地质学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讨会”,南京大学陈骏院士、浙江大学杨树锋院士、南京大学副校长陆现彩教授、全国地质学类高等院校院长、地质学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负责人和教师代表等来自全国38所高校72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同时,为了更好推动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校际合作交流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全国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合作联盟正式成立

  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陆现彩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陆校长从国际形势的变化、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地质学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三个方面阐述地质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注重优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注重数字化赋能和拓展创新发展新空间,注重整合资源打造协同育人新平台,注重招-培-就联动并加强体制机制性保障等四个方面提出改革建议,期待与会专家教师积极建言献策,共谋新时代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发展。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分会副秘书长刘晓鸿代表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分会发言。她介绍了地质教育分会近年来大力推动地质类教师教学比赛、大学生地质技能比赛等品牌活动,不断扩大业界影响,推进我国地质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学会尤其重视地质野外实践教学,组织过12次地质野外实践教学研讨会。她对相关高校长期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期待大家今后共同推动地质学高等教学的发展。

  开幕式上还举行了全国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合作联盟的成立仪式,陈骏院士、杨树锋院士等10位高校代表共同见证了联盟的成立。

  在会议的主题报告阶段,浙江大学杨树锋院士、吉林大学单玄龙教授、北京大学沈冰教授、西北大学张东东副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张静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马强教授、南京大学王博教授、成都理工大学郎兴海教授等就人工智能赋能地质学人才培养、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地质学前沿科学研究与科教融合、地球系统科学理念背景下地质学人才培养目标与实施路径、地质学实践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等主题作了报告交流。主题报告分别由中国科技大学倪怀玮院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宗兆云院长主持。

  杨树锋院士的主题报告围绕人工智能的发展及应用与人工智能对教育带来的挑战展开,他指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模式必须从传统的知识导向传授为主,转向注重创新和实践为主的新模式。杨院士强调,在新的科技形势下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同时结合现代技术和方法,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让学生走出传统地学,参与实际科研项目,以培养适应新时代的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

  会议的自由讨论阶段由西北大学赖绍聪教授主持,他充分肯定了召开本次研讨会和成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合作联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陈骏院士在发言中历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发展与地球科学学科、教育发展的密切关系,同时指出当前中美博弈、人工智能等大背景下,地球科学高等教育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强调加强地质学人才培养校际交流合作的紧迫性,认为只有互帮互学才能破解人工智能时代地质学教育的发展难题。

  来自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宗兆云院长、成都理工大学郎兴海院长、东华理工大学许德如院长、中国科技大学倪怀玮院长、北京大学沈冰副院长、西南交通大学赵晓彦副院长、云南大学赵志芳副院长等分别就野外教学基地建设、优质课程建设、生源质量等地质学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发表了意见,分享了经验。

  会后,部分参会代表参观了南京大学“大陆科学钻探岩心馆”,由朱文斌教授主持并讲解了馆内展出的珍贵科钻样品、取得的重要科学和技术成果。馆藏岩心样品完整记录了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事业的发展过程,同时也为深部地质过程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本次会议通过交流分享经验,促进各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探索和改革实践方面碰撞思想、取长补短,为我国地质学的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拔尖人才。新成立的全国地质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合作联盟,将搭建全国地质学高等教育重要合作交流平台,进一步促进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基地院校与相关高校的深度合作,探索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地质学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范式,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努力提升我国地质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易单招

微信账号:danzhaobang 复制

易单招合作热线

15996434567

周一至周日:9:00-21:00

2013-2025 易单招,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8060098号-16 | 苏公网安备 50019002502480号

公司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广月路3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