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单招欢迎您!

易单招

  • 学校
  • 文章
  • 专业
  • 专题

关注微信

联系电话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
留学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2国际本科招生专业介绍
院校资讯     更新时间:2025-08-03 浏览量:3 次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2国际本科项目,依托学校雄厚的学科实力和全球顶尖合作院校资源,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国际化教育路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2国际本科专业涵盖信息工科类和商科类两大方向,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工程、金融学、会计学等热门专业一应俱全。跟着易单招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2国际本科招生专业介绍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2国际本科招生专业介绍

一、信息工科类

专业简介

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学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坚强支撑,全球对信息工科类人才的需求巨大且持续。

学校拥有健全的信息工科体系,设有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软件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集成电路学院、自动化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未来技术学院)、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等7个信息类学院,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科学学科跻身ESI学科排名全球前1‰,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与计算科学、测绘技术与仪器、测绘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2国际本科开设专业方向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与计算科学等。

 

培养依托学院

1、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同“芯”筑梦,科技报国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最早可以追溯至1972年成立的大气探测教研室电子教研组。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2000年新增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研室,2006年由原信息与通信系和原电子工程系的4个相关专业组建成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11年以本学院牵头的“传感网与气象装备”入选江苏省首批优势学科建设,同年获批信息与通信工程硕士点(学硕)和电子与通信工程硕士点(专硕,后更名为电子信息工程硕士点),2014年“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入选江苏省二期优势学科建设,2015年“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入选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建设,2018年“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入选江苏省三期优势学科建设,同年获批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点,电子信息工程获批国家一流专业,2019年新增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系,2021年新增电子科学与技术硕士点,2022年通信工程获批国家一流专业。

现设有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微电子科学与工程、通信工程4个本科专业。设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信息与通信工程”学术型硕士学位点和“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型硕士学位点。

学院在职教师142人(不含退休人员和外单位挂在学院人员),其中专任教师112人(不含5名实验老师),142人中教授27人(含2名省特聘教授,外籍),副教授46人,讲师53人;专任教师队伍博士化率达90%以上,国际化率达到45%。现拥有国家级人才5人、IEEE Fellow 1人,江苏省“双创人才”、特聘教授、六大人才高峰人才和“双创博士”等省部级人才30余人,荣获江苏省“双创团队”2个。

目前学院有各类科研平台10个,其中部级及以上平台2个:教育部复杂环境智能保障技术重点实验室(B类)以及国家认监委北斗卫星导航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省级平台8个:毫米波气象雷达军民融合平台、智能信息网络军民融合平台、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优势学科建设点、信息与通信工程优势学科建设点、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传感网工程技术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分部以及中国气象局毫米波气象雷达重点实验室。建有国家CNAS和CMA认证的大型紧缩场以及电磁兼容实验室、微波毫米波与太赫兹波实验室、超净化实验室、全消音实验室、可靠性实验室、电磁仿真实验室以及光电子实验室。形成智能网络与信息系统、移动通信物联网大数据、智能感知与信息融合、雷达技术、电磁探测与防护、信号检测与仪器、传感器技术与应用、微纳光子探测与传感、现代信号处理等九个研究方向。

 

2、人工智能学院

育人为本,创新为魂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组建于2019年6月,由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工程专业整合优化并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组合而成,是学校重点建设的特色学院之一。学院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南京气象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于1997年开设的信息工程专业。2021年6月成立未来技术学院(二级教学单位),与人工智能学院合署办公。

现有专任教师6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18人,95%具有博士学位,大部分毕业于中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顶尖高校,研究领域前沿且具有较好的国际视野。师资队伍中包括国家杰青2人,教育部人才支持计划1人,教育部讲座教授1人,国家海外引才启明计划1人,IEEE Fellow 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人;高被引学者3人;浙江省特聘教授,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等省部级人才20余人次。

设有人工智能、信息工程2个本科专业,拥有“人工智能”二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和“电子信息”(人工智能方向)专业硕士授权点,形成了涵盖本、硕、博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其中人工智能专业是教育部2019年批准设置的首批35个人工智能本科专业之一,人工智能学科是“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信息工程专业是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是我国首批教育部50个国家现代产业学院之一,2020年6月获批为江苏省首批重点建设产业学院。学院瞄准数字经济发展新赛道,凝练元宇宙、智慧气象、智慧医疗与大数据等3个特色学科发展方向,并组建了3个实体研究团队与研究院:元宇宙研究院、智慧气象研究院、智慧医疗研究院。其中智慧医疗研究院是我校与中大医院共建的具有医工交叉鲜明特色的学科平台。

 

3、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胸有凌云志,无高不可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的前身是创建于1984年的南京气象学院计算机软件教研室,2006年成立计算机与软件学院,2021年发展壮大为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022年软件学院独立运行。

现有教师100多人,教授31人,副教授32人,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60余人。拥有海外院士2人,国家级人才4人,省级人才5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等人才40余人次。拥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中国气象局特色团队、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双创计划团队、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5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团队。

拥有完整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人才培养体系。现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信息安全等3个本科专业,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信息安全二级学科博士点、电子信息专业学位硕士点(计算机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两个方向,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学院“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物联网技术与装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江苏省优势学科。计算机科学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等级,2017年5月计算机科学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物联网工程2个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通过了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学院3个专业获得了2A1B的优异成绩。

拥有教育部数字取证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互联网创新应用示范基地、江苏省网络监控工程中心等省部级平台9个。依托科研平台,学院坚持“四个面向”深入开展科学研究,重点聚焦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前沿领域的关键问题,逐步形成了机器学习与多媒体分析、智能感知、计算机视觉、大数据分析、数字取证、数据安全、服务计算等优势研究方向,同时也拓展了人工智能与气象、医学等学科交叉研究领域。

 

4、软件学院

厚基础,强实践,交叉融合谱新篇

软件学院前身是创建于1984年的南京气象学院计算机软件教研室,2006年成立计算机与软件学院,2021年更名为计算机学院(软件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2022年10月,软件学院正式独立运行。

现有专职教师35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3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16人,中青年教师博士化率100%。学院拥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团队1个、海外院士1人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才1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才1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骨干教师2人、江苏省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1人等一批省部级以上人才。

拥有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博士点、软件工程一级学术硕士点和电子信息(软件工程领域)专业硕士点,以及软件工程、网络工程2个本科专业。建有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气象云平台及应用)、软件工程与信息服务省级实践教育中心。在校研究生300余人,本科生800余人。软件工程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立项建设专业;软件工程、网络工程2个专业为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和“江苏省软件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

现有泛在持续体与先进计算团队、服务计算与智能应用创新、社交网络数据挖掘创新应用、量子计算与智能算法团队等4个科研团队,在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等方向上实力逐年提升。

 

5、自动化学院

格物致知,驱动未来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的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2006年学校院系调整,组建成立信息与控制学院,2018年9月更名为自动化学院。学院现设有六个本科专业: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机械电子工程;设有控制科学与工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与英国雷丁大学合作办学的电子信息(大数据技术与工程)专业学位授权点(雷丁学院-中外合作办学)、与爱尔兰东南理工大学合作办学的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沃特福德学院-中外合作办学)、机械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拥有环境感知与智能控制二级博士点。

1998年获批系统分析与集成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05年获批系统理论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2006年获批系统科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学位点,2014年获批控制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点。系统科学、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于2008年获批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2011年至今,获得江苏省优势学科的持续立项支持。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先后获批“十三五”江苏省重点学科和“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2010年,自动化专业入选江苏省特色专业。2012年,自动化类(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获批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类建设,自动化专业入选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计划。自动化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3年,自动化专业入选江苏省卓越工程师2.0计划。

现有教职工130人,其中专任教师104人,专职实践教学管理人员7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3人,副教授33人,博士生导师12人、硕士生导师70余人,博士化率达到98%,一年以上国际化背景的教师比例达58%。拥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江苏省双创计划团队、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等省部级以上团队5个;拥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等一批省部级以上人才20余人。

拥有江苏省自动化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物联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电气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江苏省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能源利用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智能气象探测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科研平台(测试计量技术及气象仪器、智能控制与系统集成、电机与驱动系统),8个校企研究院,14个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

 

二、商科类

专业简介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以FAME(金融、会计、管理、经济学)为代表的商科专业备受中国留学生青睐。

学校商科类学科力量雄厚,建有商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和法政学院,拥有财经类专业教师180多名(高级职称占比40%以上),拥有教育部特聘专家等省部级以上人才50多名。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会计学、金融工程、财务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行政管理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项目同时享受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英国雷丁大学两校商科类教学资源。

2+2国际本科开设专业方向包括:会计学、金融学、保险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数字经济、商业分析、法律等。

 

培养依托学院

1、商学院

厚德笃学,弘商拓新

商学院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初的经济管理专业,1997年首次设立会计学本科专业,是我校最早创办本科专业的文科学院之一。长期以来,学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书育人的教育理念,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育人导向,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师资队伍建设和科学管理为保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优化育人环境,为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近万名创新型、复合型和应用型的高级管理人才,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目前共有教职工93人,其中专任教师76人。学院现有教授22人,副教授24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49人;学院拥有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教育部讲席教授、国家重大人才计划B类、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研智库首席专家、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绿色发展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经济分会学术委员、中国物流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国家级、省部级高层次人才等。

设有一级学科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大数据与商务智能;一级学科硕士点: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二级学科硕士点:大数据与商务智能;专业学位硕士点:工商管理硕士(MBA)、会计专业硕士(MPAcc)、审计专业硕士、国际商务专业硕士。学院设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和供应链管理等6个本科专业,其中,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为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特色专业),供应链管理为教指委首批新文科建设试点专业。近年来,各专业武书连排名、软科排名均在B+以上等级,其中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连年A等级。

获批教育部首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成员单位)、教育部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江苏省“十二五”工商管理类重点专业、江苏省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平台;学院拥有“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自贸区研究院)”“气候经济与低碳产业研究院”“江苏省人才强省建设基地”等省级研究智库平台。与普华永道创新教育、京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苏宁云商股份有限公司、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兴华富华会计师事务所、同道精英天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50余家企业建立了实习合作关系,建有8个“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有力保障了专业学生校外实习活动的正常开展。

 

2、管理工程学院

厚德博学,求是创新,数据赋能,多链融合

管理工程学院成立于2017年,由原经济管理学院相关专业重组分设而成,其办学历史可追溯至21世纪初期。学院秉持“厚德博学、求是创新”理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规范教学管理,完善育人机制,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目前共有教职工102人,其中专任教师87人。专任教师中,教授18人,副教授30人,讲师39人;学院学位点拥有校内外博士生导师34人,硕士生导师58人,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为100﹪。学院还在海外高校和知名金融机构聘任了多名非全时专家。学院有多名教师获得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特聘专家、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并入选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高层次人才项目。

建有“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和硕士点、应急管理博士点和硕士点、金融专业学位硕士点、保险专业学位硕士点、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硕士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金融工程、经济统计学、保险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数字经济7个本科专业,其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金融工程”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顺利通过英国图书信息专业协会CILIP国际专业认证,是江苏省首批A类品牌专业。目前在校本科生1242人,研究生352人。

设有“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风险治理与应急决策研究院”、“人才大数据研究院”、“江苏省科协科技创新智库基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省部级、校级高层次科研基地,拥有方向稳定、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学院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学术氛围浓郁。

 

3、法政学院

法古今完人,政天地之气

法政学院最早可追溯至1960年南京气象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历经社会科学部、社会科学系;2001年社会科学系分为公共管理、经济贸易、文法三系;2005年成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心挂靠公共管理系;2006年在公共管理系与法律系的基础上,成立公共管理学院;2017年更名为法政学院。

现有专任教师55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9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比例为60%,青年教师博士率100%,具有出国经历的教师比例约为30%,汇聚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江苏省“社科英才”、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等一批优秀人才。

目前,拥有科学技术史、法学、公共管理三个一级学科;下设法律系、公共管理系和科学技术史研究院;设有法学、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其中行政管理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法学专业是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拥有一个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硕士点、公共管理硕士(MPA)和法律硕士两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科学技术史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中国气象局重点学科。

建有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和丰富的实践实习基地。拥有3个省级科研平台,分别是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江苏省“文化遗产科学认知与保护”校外研究基地。建有4个校级特色科研平台,分别是科学技术史研究院、环境与健康研究院、大气环境经济研究院、大数据法治研究院、中国传统工艺研究所。学院建有省级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建设点“公共管理综合实践教育中心”、模拟法庭等高水平实验室,与江苏省应急管理办、江苏省食品与药品监督局、南京市江北新区、南京市各街道社区等单位以及江苏省高院、南京市检察院、江苏省工商局等法律实务部门合作建立30多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易单招

微信账号:danzhaobang 复制

易单招合作热线

15996434567

周一至周日:9:00-21:00

2013-2025 易单招,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8060098号-16 | 苏公网安备 50019002502480号

公司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广月路3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