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中国多个技术人才领域面临严重的供需失衡,出现“用工荒”,其中制造业、新能源、养老护理等领域尤盛,这也意味着相关领域的高职生拥有巨大的就业机遇。
在此背景下,紧密对接制造业和互联网领域的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大类高职专业就业如何?考生报考可重点关注哪些专业?本文对您详解。
1、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类专业就业现状解析
高职装备制造及电子信息大类专业聚焦先进制造与数字化技术应用领域,旨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相关专业毕业生就业多面向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国家重点领域,职业发展前景广阔。
装备制造大类
当前,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正推动技术技能岗位结构优化,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发展较快,新兴技术岗位需求增长,这给装备制造大类专业毕业生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数据显示,高职毕业生进入装备制造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从2020届的10.1%提升到2024届的13.1%,其中从事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工业机器人操作维护等新兴技术岗位的比例也从2020届的3.2%上升至2024届的4.3%。这表明智能制造相关岗位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明显增强。
因为高端技能人才缺口大且专业门槛高,相关行业发展前景广阔,装备制造大类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起薪处在较高水平。
以2024届高职毕业生为例,其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5445元,位于所有专业大类第一,高于高职平均(4775元)670元。就业满意度为82%,与高职平均持平。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5%,高于高职平均(61%)4个百分点。整体看来,其就业质量较好。
具体看装备制造大类下设主要专业,数据显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呈现出月收入(5391元)、就业满意度(84%)、工作与专业相关度(70%)均较高的特征,且其就业落实情况也较好,是本专业大类中的发展潜力股。该专业更入选了2025高职就业绿牌榜。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覆盖电力、制造、交通、建筑等多个领域,涉及国家战略和急需的多个面向。
装备制造大类下设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也是2025高职就业绿牌专业,就业优势突出,可重点关注。
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薪资较高(5612元),位列高职主要专业毕业半年后月收入TOP5,其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也较高(71%),这显示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较好。该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流向智能制造、新能源、自动化等领域,就业优势显著。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业。该专业的月收入(5594元)和工作与专业相关度(71%)也呈现双高的优势。该专业主要培养的是面向现代制造业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可从事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设备操作与维护等工作。
总而言之,装备制造大类的专业紧密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核心领域,就业优势显著,考生可以重点关注。
电子与信息大类
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电子与信息大类高职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5021元,位于所有专业大类第六,薪资较具有优势。且从毕业生中期来看,电子与信息大类的薪资涨幅也较快,2021届该专业大类的高职生毕业三年后月收入(7526元)较毕业半年后(4816元)增长了56%。
电子与信息大类的就业满意度为81%,与高职平均(82%)基本持平。
虽然电子与信息大类在薪资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就业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例如,其工作与专业相关度较低,仅为48%,低于高职平均13个百分点,是高职主要专业大类中最低的。这说明,电子与信息大类专业具有较明显的宽口径就业特点,其培养的通用性技能适应面较高,但可能也存在供过于求、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配度低等问题。
《2024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曾指出,电子信息类高职院校2023届毕业生因“达不到专业相关工作的要求”而选择专业无关工作的比例(16%)明显高于其他类院校(11%)。这说明新一代信息技术更新迭代速度较快,高职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不适应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另外,电子信息作为尖端高技术领域,许多岗位对学历和高层次人才的创新能力要求更高,这也将进一步挤压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具体看电子信息大类下设专业,电子信息工程技术2024届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5241元)、就业满意度(82%)均较高,整体表现较好。
数字媒体技术的月收入(4913元)、工作与专业相关度(62%)、就业满意度(83%)均高于高职平均,整体表现较好。
软件技术专业薪资(5110元)也较高,但其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仅为41%,说明近六成毕业生从事的是专业无关工作,专业培养在就业中的价值未得到充分体现。物联网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体现出类似的特征。这也回应了上文提到的部分高职院校的电子信息专业培养与市场脱节,未跟上产业发展,导致有不适配的情况发生。
考生报考相关专业,需重点关注在产教融合和实习实践环节有特色优势的院校和专业。另外,产业的迭代升级对电子信息类人才的学历和研发能力需求进一步提升,报考相关专业需做好学历提升的准备。
就业蓝皮书各项指标数据代表的是专业的整体情况。即便整体就业看好的专业,也有大学培养不合格,一些整体就业质量欠佳的专业,也有人才培养出色就业好的情况存在。各个专业就业情况具体到每所大学、每个区域情况不同,学生和家长在选择专业时只能作为参考。
2、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类新增专业趋势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调整、区域产业发展需求释放,近年来各高校也对专业设置进行了密集的调整。专业设置一般是基于社会需求、国家战略调整的结果,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可以作为志愿填报的重要参考。
根据统计,装备制造大类2025年较2021年新增布点总计1011个,是新增最多的高职专业大类。其中,新增较多的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增加了296个;其次是无人机应用技术,增加了209个。其他增加布点较多的专业还包括新能源汽车技术(155个)、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155个)、工业互联网应用(139个)、智能制造装备技术(108个)。
对新增布点的专业进行分析发现,智能+是最核心的方向,覆盖汽车、机电、控制、机器人等多个领域。新能源汽车技术、新能源装备技术合计新增210个,反映了“双碳”政策下的产业需求。另外,高端装备制造需求进一步细化,如飞行器、航空发动机相关专业布点增加较多。该数据反映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调整方向,与产业需求高度联动,建议考生结合兴趣和行业趋势对专业进行选择。
2025年电子与信息大类的高职专业布点数量较2021年增加了820个,也是布点新增较多的高职专业大类。其中,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专业新增布点较多,分别增加了373个、197个。另外,数字媒体技术(123个)、工业互联网技术(100个)也新增较多,可重点关注。
对电子信息类专业新增情况进行进一步分析发现,人工智能正引领技术革命,也成了高职专业调整的重要方向。另外,信息安全与数据技术需求爆发。建议考生选择与国家战略(如数字经济、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紧密对接的专业。
总而言之,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大类新增专业布点与近年来许多高薪新职业,如工业互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等紧密相关,是志愿填报的重要方向。
3、相关专业优势院校
国家“双高计划”是教育部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制度设计,旨在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等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群)。入选“双高计划”的院校,在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实训基地等方面都有较大的优势,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实践机会。例如,高水平学校建设高校在整体实力上较为突出,而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高校则在特定专业领域有着较强的实力和特色。因此,其人才培养和就业也更有保障,可在志愿填报时重点考虑。
例如,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智能控制技术均为“双高计划”建设专业群,对相关专业有兴趣的考生可以重点关注。
考虑报考物联网相关专业的考生,可以重点关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现为无锡职业技术大学)、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江西职业技术大学、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其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群为“双高计划”建设专业群。
有意向报考通信技术相关专业的,可以关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四川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易单招
微信账号:danzhaobang 复制
易单招合作热线
15996434567
周一至周日:9:00-21:00
2013-2025 易单招,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8060098号-16 |
苏公网安备
50019002502480号
公司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广月路30-06号
报名咨询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