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已正式发布。为助力广大考生和家长深入了解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5年航空航天类(飞行器制造工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设置,易单招网小编精心整理了本篇详细内容,供各位参考。
北航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依托于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是北航极具航空航天特色的院系之一,前身为1952 年成立的北京航空学院飞机工艺、发动机工艺专业教研室。学院名师荟萃,现有国家级人才34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个。获批5个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基地(机械与自动化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示范中心、北京市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国家级校外人才培养实践教育基地、北京市智慧制造校内创新实践基地),4门国家级一流课,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高效数控加工技术创新中心、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智能交互机器人前沿实验室、数字化设计制造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航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工信部重点实验室、面向高端装备制造的机器人技术北京市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起源于北航1952年建校时创建的飞机工艺系,是北航最具航空航天特色的专业,是国家首批博士点(1981)和博士后流动站点(1989),也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学科,2017年首批获准建设国家“双一流”A+级学科,历次学科评估中稳居全国前茅。本专业围绕航空航天国家重大需求以及空天科技前沿方向,注重多学科交叉融合、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大飞机、载人航天与探月等重大工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形成了具备航空航天特色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技术及装备高水平教学、实践及科研能力,支撑了一系列飞行器、发动机等高端装备研制,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省部级特等奖/一等奖等奖励10余项。本专业为我国航空航天厂所、院校输送了一大批高素质的领导领军人才,涌现出以戚发轫院士、第一代空军试飞员王昂等为代表的航空航天高端科技领域引领者。
飞行器制造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发展的核心支撑,引领各行业先进制造技术发展与革新,是材料、制造、信息等多学科交叉与融合的集中化体现,涉及多个工程学科和数、理、化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新一代空天装备的轻量化、功能化(隐身、防隔热等)以及高端制造装备与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趋势,均需要大量具备坚实数、理、化基础的人才队伍,支撑特种制造新理论与方法、AI赋能制造新路径的研发与应用。因此,培养和造就一支既拥有坚实的数理化基础,又熟练掌握先进制造及信息理论与技术,且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对于我国高端制造实现转型发展并迈向世界领先地位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瞄准航空宇航、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国家重大战略与经济发展需求,遵循北航“强情怀、强基础、强实践、强融通”的人才培养方针,夯实飞行器智能制造领域相关的数理、热力、信息学科基础,借助国家级科研平台,将重大科研与装备任务贯穿于专业培养,选拔并培养一批具备深厚空天报国情怀与强烈责任感,拥有良好科学与人文素养,系统且全面地掌握航空航天高端智能制造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前沿技术技能,具有突出的原始创新潜质和优秀的团队协作精神,善于通过学习与实践不断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卓越或在基础学科领域表现拔尖的高水平人才。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基本学制为4年,学生至少获得150学分可毕业。学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修完培养方案规定的内容,成绩合格,达到学校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学校颁发毕业证书;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授予学士学位。课程设置如下四类:
1.基础类课程,夯实数理与工程基础:包括数理基础类、工程基础类以及外语类。与学院其他非强基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相比,大幅提高数理、力学及工程类课程深度,构建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夯实飞行器制造、智能制造领域相关的数理、力学与工程基础,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实验技能及国际交流能力。
2.通修类课程,增广见识,拓展视野:包括思政类、军理类、体育类、综合素养类、素质教育理论类以及素质教育实践类。推动与“扎根中国大地的世界一流大学”远景目标相匹配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强化人文素养,将原核心通识课程、一般通识课程和博雅类课程统一纳入综合素养类课程,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国际交流能力与国际视野。
3.核心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面向航空宇航、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方向,加强专业理论及实践类课程建设,实现大类数理化课程与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有效衔接,为学生打造基础扎实、交叉复合的系统知识结构。深化科教融通,强化科研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学探索能力,培养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同时,全面推进社会课堂,与航空航天大厂大所深度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社会课堂实践基地体系,与学生毕业设计联动,着力培养学生的扎实专业技能以及跨学科交流与研究能力。
4.一般专业课程,提供多元化发展平台:设置制造工艺与装备、数字化设计制造、智能制造等方向模块;根据学生未来的个人发展规划,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度,可以在一般专业类课程中选修感兴趣且对未来职业发展有必要支撑作用的课程,与国外一流高校类似,体现了一般专业类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深度分析、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
(一)实施完全学分制的个性化培养
强化学生知识结构的科学性,推进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培养,注重扎实数理基础与解决科学问题相结合;实施完全学分制,在必修课程板块外,有针对性开设飞行器设计、热力、信息等选修课程,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后,可以结合发展规划和学习兴趣制定个性化的专属培养方案,强化基础与学科交叉素养。
(二)实行多维度团队化集体导师制
为学生配备由思政、学业、学术、朋辈、成长导师组成的多维度“五导师”团队,思政导师引领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学业导师帮助学生强化课业学习,学术导师指导学生学术素养的培育,朋辈导师帮助学生融入校园生活,成长导师引导学生开展未来规划;各类导师组成小组,采取集体导师制,协同助力学生成长成才,确保学生100%配备导师。
(三)实行数字赋能的小班化研究型混合式教学
配备以国家级教学名师为核心的名师教学团队,全面实施小班化教学,开展研究型探究式教学,结合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充分发挥数字赋能技术在育人中的作用,推进“讲授+讨论”、“线上+线下”、“课内理论+课外实践”的混合教学方式,以一流课程助力一流人才培养。
(四)建立科教协同的项目制能力培育模式
依托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航空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及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打造一流的科教协同培养模式。实施科研实验室全面开放,在学术导师指导下,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国家级科研创新项目、北航科创品牌项目“冯如杯”,给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学校科创培养项目等专项支持;还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参与实验室研修、重大科研攻关等项目,助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五)注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蕴育
聘任国际一流学者开设暑期国际学校课程,为强基班学生打造本土化的国际育人环境。优先资助强基班学生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和论坛。结合留学基金委创新性人才培养项目,为强基班学生提供多层次国际联合培养机会。大力支持强基计划学生参与学校国际化交流项目,通过国际暑期学校、国际科创项目等形式,着力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六)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培养拔尖基础人才
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引领,立足航空航天高端制造领域,建立与国内顶尖主机厂所联合实验平台,为强基班学生打造参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型号攻关的科研实践机会与条件;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传承“空天报国、敢为人先”的北航精神。通过课程、教学及科研资源的大力投入,帮助学生打下坚实的数理、热力、信息基础,同时引导学生找到适合的专业方向。
(七)本科生进团队,本研一体化培养
按教育部强基计划要求,落实保研和直博政策。设置本硕衔接课程,满足学生提前研修研究生阶段课程的需求,学分和成绩提前按照研究生阶段选课成绩认定,不计入本科生阶段选课学分和成绩。发挥重大科研任务的牵引作用,鼓励本科生进团队,采用师生互选、动态调整机制,制定专属科研训练计划,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为本研一体化培养打好基础。
我校对符合培养要求的强基计划学生实行本研衔接培养。进入研究生阶段后,学生主要在强基计划所在基础学科专业培养,包括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机器人工程、智能制造技术、机械工程、材料加工工程等相关专业,部分学生也可根据发展兴趣及培养方案在能源动力、力学、数学、物理学、航天工程、航天动力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医工交叉、前沿交叉、交通运输工程等学科方向进行交叉培养。
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强基计划的毕业生将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和航空宇航智能制造专业基础,具有突出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优秀学生可推免研究生,将来成为基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工程技术领域的领军人才,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毕业生将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紧缺人才,可在各种重大工程领域(航空航天、船舶工业、兵器工业、能源化工等)和新兴产业领域(医疗器械、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中从事原创性科学研究、创新性技术开发和工程设计等工作;毕业生同时也是国家重点基础学科领域的创新源泉,可在相关的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从事前沿基础性科研和教学工作;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注:学生入校后,具体培养方案以学院最终公布为准。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易单招
微信账号:danzhaobang 复制
易单招合作热线
15996434567
周一至周日:9:00-21:00
2013-2025 易单招,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8060098号-16 |
苏公网安备
50019002502480号
公司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广月路30-06号
报名咨询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