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科大基础医学强基实验班的培养方案具有卓越的专业设置和鲜明的特色。对于有志于医学领域发展的同学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那么,这个专业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入学后,学生们又将接受怎样的培养呢?接下来易单招网小编为大家介绍基础医学强基实验班培养方案相关内容,一起来看!
学院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始建于1907年,由上海同济德文医学堂的8个学馆发展而来,1955年批准成立基础医学部,1993年更名为基础医学院。办学117年来,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和人民生命健康,传承创新发展医学教育,赢得“学在华科大,学医在同济”良好社会声誉。培养了10余万医药卫生人才,在软科2020杰出医学校友排行中位列全国前三。学院是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的主要建设单位,设有11个系,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院围绕重大疾病研究和生物医学科学前沿问题,形成脑医学、药理与毒理学、细胞架构与异变、肿瘤与免疫学、代谢与细胞命运5大学科发展方向。2017年和2021年基础医学一级学科两次入选国家“双一流”学科,2023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行位列全国第2位、世界101-150位,支撑生物与生化、药理与毒理学和临床医学三个学科进入世界ESI前1‰,8个相关学科全部进入ESI前1%。
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67人,80%教师具有海外一流大学留学经历,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现有双聘院士3人,国家教学名师3人,国家教学团队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3个;国家高层次人才38人次(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人),湖北省高层次人才43人次;中国高被引学者2人。
学院是学校首批“三全育人”改革示范院系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人才培养涵盖本、硕、博和博士后,在读本科、研究生和留学生共计2500余人。基础医学专业入选国家强基计划、国家首批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18年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累计获奖3项;近三年先后在“挑战杯”“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年会”“人工智能+”等全国决赛中荣获一等奖以上奖项5次,在全国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大赛)获最高奖(金奖/一等奖)累计30项;建成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主编或副主编各类国家级规划教材19本,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主编副主编教育部基础医学“101计划”核心教材4本;人体生命科学馆获批湖北省科普教育基地。优良学风班比例超过80%,2024届基础医学毕业生深造率达94.4%。2022年《人民日报》重点报道学院拔尖创新基地2.0“四早进”科研育人计划。
学院科研平台不断提质增效,科研项目和经费逐年递增,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不断增多。建有1个全国重点实验(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重点实验室),1个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学院获批2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80余项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总合同经费超5亿元。学术影响力持续增强,年均发表标志性论文60余篇,2023年CNS主刊发表论文3篇,1项原创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校重大学术进展,4项研究成果获省部自然科学一等奖。获批建设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湖北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项高端外国专家引进计划,开办国际暑期学校,建设1个来华留学培养基地。
一、基本情况
(一)专业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基础医学专业面向生物医学学科前沿,秉承“全人为本,知识为基,能力为核”的拔尖人才培养理念,依托国家基础医学拔尖2.0基地实施精英培养,组建以院士等高层次人才和教学名师为核心的育人团队,一生三导师、三师联动、大师引领,构建基于重大疾病研究学科方向、本研衔接、交叉创新的课程体系,强化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国际合作协同育人,实施“四早进”、“四阶递进”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人文情怀和世界胸怀的医学科学家,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二)衔接方向
本研转段专业范围包括基础医学、化学、生物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中西医结合基础、生物医学工程。
二、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
(一)培养目标
培养面向生命科学医学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远大理想、国际视野、创新思维、全面的综合素质、扎实的医学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较大的发展潜能,能在医药卫生领域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具有医学教育家潜质和医学科学家潜质的基础学科高素质创新人才。
预期毕业五年以上的毕业生:
身心健康,具有正确人生观、高度社会责任感与良好的人文素养,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进行跨领域交流与合作;
具有科学精神和医学创新能力,能够承担医学相关创新研究;
具有扎实的生命科学医学知识和实践能力,能通过终身学习促进职业发展;
具有社会大健康意识,熟悉医疗与公共卫生体系,勇于承担公共健康教育。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
(二)毕业要求
具备系统扎实的现代生命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医学研究和教育工作的能力,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和职业态度,为毕业后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1.职业素养
(1)遵纪守法。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愿为医学科学和教育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具有为新知识产生、新技能发现和知识传播做出贡献的意识。崇尚学术,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不断进取,追求卓越。
(2)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科学方法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3)具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研究态度,并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树立依法进行科学研究的观念;具有独立思维、批判性思维、敢于创新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医学伦理观念。
(4)具有团队协作和良性竞争意识、人际交往和与他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具有较强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意识。
(5)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具有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充分认识不断自我完善和接受继续教育的重要性。
2.科学与学术
(1)具有坚实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并能够用于指导未来的学习和医学科学研究及教育实践。
(2)熟悉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等医学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掌握生命各阶段人体正常生理和疾病状态下的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系统的形态和功能改变及其变化规律,心理状态。掌握基础医学的科研思维和研究方法。
(3)掌握一定的临床医学知识及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和临床思维方法,了解临床医学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就。
(4)掌握一定的公共卫生及预防医学知识和思维方法,临床流行病学的有关知识与方法。
(5)掌握一定的基础医学实践的教学知识。掌握一门外语,掌握计算机、生物信息学知识。
3.实践能力
(1)具有较强的医学科研能力,掌握基本的实验设计方法和形态学、机能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动物学等各种实验技能以及仪器应用,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阅读、分析实验数据和研究结果及其科学意义。
(2)具有基础医学基本的教学能力,熟悉现代常用的教学方法,熟练掌握教学中常用的现代媒体信息技术。
(3)具有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与研究的能力。
(4)具有良好的中英文表达及沟通能力。
(5)具有较强的项目管理能力。
4.健康与社会
树立大健康、大卫生观念,服务健康中国战略。理解全球健康问题以及健康和疾病的决定因素。掌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常见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及传播的主要原因、危险因素和预防措施。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群体预防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指导。
三、培养模式
学院秉承“全人为本,知识为基,能力为核”的拔尖人才培养理念,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培养未来医学科学家,培养模式及特色如下:
1.科学选才。实施本科优质生源工程,深入开展“科普报告中学行”活动,发现并遴选对生命科学医学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有志于服务健康中国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学术潜力大、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实施科学化、多阶段的动态进出管理,每学年开展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科学分流,营造优良学习氛围。
2.大师引领。实施大师导师、大师课堂、大师论坛,发挥大师思想引领作用。一生三导师、三师联动,一对一学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科研训练、交流研讨;教师班主任由四青人才担任,发挥分类引导、班级建设作用,科研导师由高层次人才担任,对导师进行定期考核、动态进出管理。高层次人才开设研究型课程;邀请国外内知名学者在基础学科“成长伙伴”国际暑期学校授课,定期开展同济医学论坛、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未来生命医学前沿讲坛、国际学术大讲堂、药理学论坛、高端国际学术会议等,开拓学生学术视野。
3.个性培养。对基础医学强基生开设结合研究方向的专业选修课,供学有余力的学生个性化选课。支持海外修读课程学分认定。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开放自助式实验室,开设基于医学基础实验技能多元融合的医学基础实验技能实践课程,支持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提升创新实践能力。采用小组讨论、实验设计、课程汇报等教学方法。
4.科教融汇。完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医教协同育人机制,从制度、平台和经费保障上,促进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全面开放人畜共患传染病重症诊治重点实验室、教育部脑医药基础研究创新中心、3个国家部委重点实验室、2个湖北省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等大平台、大团队和大项目,按照四阶递进式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合作,推进“一部六院”科教协同育人项目,与医疗科技领域领军企业开展医工交叉产学研合作育人,基础与临床教师双聘深入交叉融合式培养。学科方向融入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中。
5.本研衔接。一体化设计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科研训练体系,建设体现专业特色、基于学科方向、交叉创新拔尖课程体系。以基础与临床为主干学科的课程体系,融入前沿交叉课程、科研思维训练与专业技能课程、创新性综合实验课程。
6.学科交叉。本科阶段开设医理、医工、医文交叉课程,开设智能医学、生物信息学、人工智能等课程。研究生阶段既可以在本学科深造,也可以选择学科交叉培养。
7.数智教育。学院以数字资源建设为载体,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的智慧课程教学新生态,将11门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数字教材,拔尖线上书院资源等整合,建立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教学科研结合的学习资源环境,探索面向未来和数智赋能的学习范式、教学方式与培养模式变革。
8.国际合作。从师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和创新能力培养国际化三个方面,提升学生国际胜任力。将世界级学术大师请进校门,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联合培养学生,资助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学科竞赛、参加课程学分项目学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实践、学位项目等,拓展学生全球视野。
四、课程设置
1.素质教育基础课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中国语文、综合英语、学术英语、大学体育、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创新管理、人工智能概论
2.学科(专业)基础课程
计算机与程序设计基础(Python)、微积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物理实验、基础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基础医学导论、细胞生物学、医学统计学、医学英语基础、预防医学、医学心理学、临床流行病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神经及精神病学
3.专业课程
系统解剖学、人体组织学、病原生物学(一)、病原生物学(二)、医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机能实验1、机能实验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医学研究规范与技能、医学科研设计与科技写作,医学科研思维训练与实践1、2、3、4,教育教学能力训练与实践,神经科学前沿,肿瘤生物学基础
4.特色课程
包括本研衔接课程、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交叉学科选修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等。
(1)创新意识启迪:基础医学导论、早期接触科研1、早期接触科研2
(2)创新能力培养:机能实验1、机能实验2、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 、医学研究规范与技能、医学科研设计与科技写作
(3)创新实践训练:医学科研思维训练与实践1、2、3、4,毕业设计(论文)、科学研究创新训练
五、配套保障
在国家和学校相关政策支持下,学院坚持以培养医学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协同,秉承“顶天立地、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为学生选拔、培养、评价和管理等提供全面支持,在师资、经费、平台、资源等方面予以条件保障。
1.组织保障: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以党政班子、高层次人才、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组员的工作小组,统筹推进学院人才培养工作。
2.经费保障:学院利用双一流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专项等各类经费支持人才培养,设立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国际交流、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为教学团队提供充足的课程建设与改革经费。
3.师资保障:集中全院优质师资,由教学名师和高层次人才担任教学团队负责人,成立拔尖课程建设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并由他们担任教师班主任或学业导师或科研导师。通过“一部六院”科教协同育人计划,聘请科研院所名师和知名专家学者参与人才培养。
4.政策保障:强基计划实验班招生培养、动态进出、本研转段、学籍管理、保障机制等管理,严格执行教育部文件精神和学校管理实施办法。同等条件下,优先资助强基实验班学生主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设立创新基金专项项目孵育学生成果、出国境交流院系予以配套。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易单招
微信账号:danzhaobang 复制
易单招合作热线
15996434567
周一至周日:9:00-21:00
2013-2025 易单招,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8060098号-16 |
苏公网安备
50019002502480号
公司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广月路30-06号
报名咨询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