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博士后制度实施40周年之际,博士后队伍进一步壮大。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消息,经过40年的发展,我国共设立了8800多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累计招收博士后人员超40万人,2024年招收人数再创新高,达4.2万人。作为最具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青年人才群体,40万名“潜藏”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博士后们,是怎样的存在?连年扩招下,博士后出站后路又在何方?
博士“后”浪,挑大梁
博士后制度是青年人才开启独立科研生涯的重要积淀期、加油站。1985年7月,国务院正式下发试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文件(国发〔1985〕88号),该文件构筑了我国博士后制度的基本框架,标志着博士后制度在我国的正式确立。
从此,一个保证人才流动、帮助人才专心科研的制度在中国落地生根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40年来,我国博士后制度取得了显著成就。
图源: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
绝大部分出站博士后成为学术带头人、领军人才和科研骨干,有150位院士在国内从事过博士后研究工作,他们当选院士时的平均年龄比其他院士年轻3岁。
博士后锚定世界科技前沿,勇闯科技“无人区”,实现了更多“0”到“1”的突破。截至2019年,博士后作为主要参加人,申获国家级基金项目4.2万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项539项。从“嫦娥六号”到“慧眼”卫星,从“领航号”盾构机到无人植物工厂水稻育种加速器,一批批重大成果的背后,都闪耀着博士后群体的智慧光芒。
随着我国对高水平人才需求的增加,壮大博士后队伍建设和发展成为趋势。近年来,相关政策文件陆续出台。
2021年《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2022年《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教师工作司2023年工作要点》等文件都提到,鼓励高校扩大博士后招收培养数量,将博士后人员作为补充师资的重要来源。
同时,国家不断完善顶层设计,激发博士后制度活力。例如实施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香江学者计划、澳门青年学者计划、中德博士后交流项目、博士后国(境)外学术交流项目等一系列重点项目,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开展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通过日常经费分档分类对博士后进行资助,强化服务保障,让博士后安心安业攀登科研高峰。
沦为“博士候”?
然而博士后人数日益增长,相伴而来的另一个问题是,人该往哪走?
聘期内考核难、出站后就业难等问题是不少博士后们“隐秘的阵痛”。一般2-3年的博士后生涯,有人换了几站做了8年,到35岁依然没有稳定工作和收入,博士后等成了博士“候”。
毫无疑问,学术职位曾是每个博士毕业生梦寐以求的。但2023年,Nature杂志对全球博士后调查发现,65%的博士后希望留在学术界,但却只有20%的人能拿到长期职位。与博士后群体的快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术职位的需求已经逐渐饱和。
同时,由于身份特殊,进入高校的部分博士后扮演“学术临时工”角色。师资博士后没有编制,薪酬福利和科研资源也就没有保障,博士后面临的考核也极其严苛,工作非升即走,学术地位边缘化,职称晋升偏向科研绩效。
提待遇,揽人才!
虽然传统道路即进入高校及科研院所愈发难走,但更多新的选择正在被开辟。企业,已经越来越成为“蓄”住博士后人才的重要“水池”。例如河南2024年新设的104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中,企业有76家,占比高达73.1%。
各地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以引进博士后,为地方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厚植人才优势。
安徽、深圳等地相继推出新规。安徽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万名博士后聚江淮若干措施》,博士后生活补贴最高可达“2年共30万元”,为增强博士后留企吸引力,安徽还明确进站年龄可放宽至40周岁……出站后首次在安徽省内企业就业的博士后给予30-40万元留皖生活补贴。
新一轮《深圳市博士后工作管理规定》明确,鼓励优秀博士来深,对世界一流高校的博士来深从事博士后研究的,给予最高60万元的在站生活补助。
从2019年的384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2亿元,湖北在博士后工作上给予了“真金白银”的支持和投入,对博士后人才资助全覆盖、培养全链条,单人最高资助甚至可达150万元以上。
在浙江,温岭市同样诚意十足。对于新设立国家级、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分别补助100万元、50万元,招收博士进站后补助日常经费。近一年来,温岭新引进进站博士人数达49人,同比增长超5倍。
广东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支持政策更是“肯下血本”,给予在站博士后每人每年40万元(连续两年),出站博士后每人每年12万元(连续五年),合计每人最高140万元的生活补贴。高额资助和周全的培养体系让高层次人才更有底气和信心与地方“双向奔赴”。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博士后作为中国高新科技的一把利器,应当让其得到“磨砺”,而不是“消磨”,在不断扩招的背景下,更要重视博士后的困境与出路,让其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事业中,可以充分发挥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创造力、创新力、科研力,如此才能在中国科研之路上,披荆斩棘。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易单招
微信账号:danzhaobang 复制
易单招合作热线
15996434567
周一至周日:9:00-21:00
2013-2025 易单招,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8060098号-16 |
苏公网安备
50019002502480号
公司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广月路30-06号
报名咨询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