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至少一所本科大学”的愿景,正在地图上编织!
一组数据为证:“十四五”以来,广东省21个地市实现本科和高职院校全覆盖;四川广安——这个2024年GDP超过1600亿的城市,正在加速进行“家门口大学”的建设赛跑,首个本科高校“广安理工学院”计划320天建成……
顺着这一数据“摸瓜”,我们发现了一个被人们忽略的事实——仍有一些地方城市,连1所本科大学都没有。
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中国333个地级行政区中,有68个地级市(地区、自治州、盟)本科大学的数量为0(不含引进高校异地校区、合作办学学院)。其中至少有22个地级市GDP超千亿。
倾注全市心血,填补本科空白!
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主要由经济发展所推动,而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撑。当高校资源与地区发展的齿轮完美咬合,一座城市便有了永不停摆的时钟。
一些城市,苦于没有本科高校久矣!如今,却也“守得云开见月明”,即将迎来本市第一所本科大学。
河南鹤壁,作为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城市之一,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正积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该市正在着力打造汽车电子电器与新能源汽车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全省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区域性大数据中心城市。在经济战略导向下,该市迫切的需要一所聚焦电子信息领域的好大学!
2024年4月,鹤壁市教育体育局发布了《关于设置河南信息科技学院事项征询意见公告》。公告提到:拟以河南理工大学鹤壁工程技术学院为基础筹建河南信息科技学院。此次筹建意味着,原本属于河南理工大学二级学院的高校将“脱胎换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鹤壁人的“自家大学”!
河南的另一个市——三门峡,也在积极筹建第一所本地大学,这事在2024年有了新进度。这年6月,河南省教育厅公示:拟按程序申报以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为基础设立河南应用工程学院。
对三门峡而言,建大学,是为留住人才搭建更高平台。该市地处黄河金三角洲地区,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着力打造“中国铜箔谷”。但由于缺少高等院校等原因,当地人才集聚效应不强。2015年,三门峡市人民政府与河南科技大学合作共建河南科技大学应用工程学院,为河南科技大学二级学院,是新世纪以来河南省开展教育改革试点创建的四所本科学院之一,也是三门峡历史上“第一所本科院校”。
四川的广元、遂宁、广安、巴中、资阳5个市也属于本科大学空白状态。这一格局,有望被广安打破。
2024年5月,广安市广安区政府公示了《广安理工学院项目》建设工程方案设计(批前);2025年2月底,广安理工学院(暂定名)筹建工作动员大会召开。据介绍,学校占地面积约1200亩,总投资约35亿元,预计今年9月完成竣工验收,2026年面向全国招收首批本科生。
“曾经,我们总是想着把孩子送到外地上大学,现在本市即将有自己的大学,孩子们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优质高等教育!”广安理工学院不仅承载着广安人民的“大学梦”,更期待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扎根广安经济发展,是川东北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里程碑!
“市市有大学”,8省全覆盖!
在各省持之以恒的发力下,河北、山西、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南、贵州8个省已实现本科院校所有市全覆盖的目标,省内高等教育布局结构得到全方位优化。
与此同时,其他省份也在“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接近“市市有大学”的目标!
2010年,《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优化高等教育布局,设区的市至少拥有1所公办普通本科高校。如今,安徽的高教资源分配愈发均衡,只剩宣城唯一一座城市还没有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这些年,宣城为了筹建本科大学也是拼了,先是引进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后又积极支持宣城职业技术学院“申办本科专业,创建宣城职业技术大学”。想来,宣城离“本科大学梦”也不远了。
不仅是安徽,广东也在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着力构建“一市一校”的新格局!
2021年,粤东粤西粤北地区4个地市迎来当地首所本科高校。
其中,揭阳有了广东工业大学揭阳校区,汕尾有了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清远有了广东金融学院清远校区,阳江有了广东海洋大学阳江校区。此前,云浮已启用广东药科大学云浮校区,河源已有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河源校区。至此,广东有望突破“6市无本科大学”的壁垒!
河南同样不甘落后,力争在高教“洼地”中逆袭。
2022年6月,《河南省“十四五”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规划》指出: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发展,“十四五”将实现本科院校省辖市全覆盖。将来,鹤壁的河南信息科技学院、三门峡的河南应用工程学院成功设立,再加上濮阳的河南大学濮阳工学院(二级学院),河南“剩下3市无本科大学”的局面或将彻底改写!
在高校林立的今天,地方建一所大学,需要时间积淀。一切都在路上,让我们静待花开。
“一所大学或者正像一个人,他的特色总是多少与他所在的地方有些关系。”这是老舍先生在《青岛与山大》一文中谈到山东大学特色时所提及的。
一所生于斯长于斯的大学,一直以来都与所在城市“共生”。这一共生关系表现为:每一所高校的诞生,都离不开倾城之力的费心孕育;而高校又以其培养人才、科研成果的产出,不断“反哺”城市蓬勃发展!
因一座城,认识一所大学;因一所大学,爱上一座城市。故事大抵如此吧。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易单招
微信账号:danzhaobang 复制
易单招合作热线
15996434567
周一至周日:9:00-21:00
2013-2025 易单招,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8060098号-16 |
苏公网安备
50019002502480号
公司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广月路30-06号
报名咨询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