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单招欢迎您!

易单招

  • 学校
  • 文章
  • 专业
  • 专题

关注微信

联系电话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
港大学生分享 | 贺讯:在港大上两次大一,是什么体验?
经验分享     更新时间:2024-12-11 浏览量:13 次

  今天的分享人是来自港大法律学院的贺讯学姐。两次就读大一的独特经历,给予了她更多的时间去学习与沉淀,使她成为了更为优秀的自己。

  “今年是我来港大的第三年了。前两年,我读了两次大一:高考后进入港大社科学院学习一年后,我转入法律学院,就读法学士项目。大一,是未知与可能性最多的一年,也是新奇感与体验感最丰富的一年。感谢这两次大一的双份“新手福利包”,让我有闲暇去探索与反思,去见人、见事、见自己、见天地,使我既开放于可能性、也更清晰自己的路径。”

  贺讯

  香港大学法学士大二

  2022年香港大学学生大使

  2022年牛津大学暑校

  2021年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CFPS项目组研究助理

  2021年哈佛大学中国政经研究项目助理

  2021年法国凯致商学院寒校

  2021-2022年香港大学学生拓展交互联盟(SAIL)会长

  2021-2022年曾于香港杨麟振律师行、上海申浩律师事务所、南京市鼓楼区人民法院实习

  2020年入学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2021年转入香港大学法律学院

  来自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为何来港大?

  倒回两年前,我只能给出几个模糊的关键词:关于自由,时间和空间上的;关于生计,理想和退路上的;关于光明的假设,也关于闯荡的渴望……经过两年的生活与成长,这些概念与体会渐渐清晰,我也越来越感谢当时的选择。

 

  广博的看见,找到自己的热爱

  在港大,自由选课的发挥空间很大。由于我上了两次大一,探索各类学科的机会更是多了不少。港大许多专业的初阶课程以及通识课程,都是面向全校本科生开放的。因此,碰到宝藏课程和大师老师的机会也有很多。例如,我第一年上的社会学课程,是由江紹祺老师(他的研究成果拍成了电影《叔·叔》)执教的。这门课在教会我们看待社会的多种剖面和理论的同时,也让我们的思辨更加包容;第二年我上的法医通识课,由香港首席法医官马宣立教授主讲。他向我们展示了法医的重要理论与实践方法,也以翻转课堂的创新方式,让我们作为非法医专业的学生,也能拥有“这辈子不会有第二次”的法医办案体验。

  博雅通识教育,能够让人广博地看见、启发和塑造价值观,也在学习和反思中发现自己的方向。不过我认为,选择很多、见识过很多,但适合自己终身投入其中的最优解,实际上并不多。我痴迷与热爱什么,专业和专长是什么,脱离了学校的温室与父母的经济救助,我是否有立足世界的本领,是否能有自己的事业,而这事业是否为我所挚爱,都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港大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为你创造接触各种选择的机会,也为你提供改变的机制:培养你、帮助你成为想成为的自己。

  我自认为我的特点在于正义感、洞察力、有ENTP辩论家的追求合理及解决方式的思维倾向。而学法律,也能让人更有世俗智慧、常识和理性。虽然谈“热爱”听上去有点傻气,但我还是觉得,我对法律学业的热爱,成为每天清晨唤起我的"Ikigai"(幸福的理由)。因此,我作了人生中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决定——转到法律学院。

  米兰·昆德拉说,“自学者和学生的区别,不在于知识的广度,而在于生命力和自信心的差异”。而港大的课程设计就将“学生”与“自学者”的优势相结合起来——每门课程都将讲座课和研讨课结合。讲座课是课程内容提纲挈领式的讲解,授课教授多是各领域学术研究的佼佼者。而研讨课,则需要大量阅读和自学去准备。研讨课的导师多是优秀的从业者,通过轻松而平等的讨论,他们把理论和实践情形在潜移默化中教给我们,让我们知道论点是怎么自然而然产生的、逻辑是如何发展的、有哪些延伸的方面。当有所启迪,观点生发而碰撞,认知的增长便蕴含其中。正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港大法律学院的郑裕彤楼里,我偶然发现这一幅画。我感觉画里的小狗很像读案例时的我,偷听着博学的大法官们的雄辩论证,羡慕而有点迷惑——如何才能“得其门而入”呢?

 

  知行合一

  第一年在社科学院时我想,要做社科研究,不仅要有理论观点的支撑,对真实社会情况也要有所掌握,而这离不开大数据的分析能力。当然,大数据、数字化不止有利于社科研究,它更是许多学科与产业的必然转型方向。于是,我便汲汲寻求这方面的学习资源。前两年由于疫情的缘故,很多高校和组织都开设了在线的课程,我也得以在线上参加了法国凯致商学院(KEDGE Business School)寒校的大数据创新课程。这个课程打开了我的眼界,让我知道大数据分析应用对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并非遥不可及,实际上有许多开发好的工具供我们使用。而后,我又得到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的帕特森教授一起线上研究中国土地政策与人口流动关系的实践机会,通过这次实证研究,学会了调用数据库,用统计程序分析数据,并且用文献研究来佐证。

  夜幕初降,城市中的港大校园

  去年暑假,跟随社科学院的社会实践要求,我申请了去北京大学的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项目组,做研究助理整理数据,终于得到了期待已久的线下交流机会。从数据库的使用者,到数据库的创建者,我初窥到社科实证研究的优点和弊端。虽然最终没有走上社科研究的道路,但我也从这些宝贵的经历中得到许多启示。比如,在理解问卷设计背后的逻辑上,为什么有些问题被省略了、跳跃性的步骤怎么能完美地覆盖所有的受访者?通过和导师和同事的交流和讨论,我发现除了文本中书写的逻辑步骤,现实生活的常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当我们开始讲述真实的婚姻情形,婚姻数据库里一些疑难的问题便可以理解,数据整理分类的步骤也就很清楚了。

  回想起来,整理数据库的实习工作看似与我现在的法律学习毫不相干,但恰恰是那些实践中有效的辅助思考的方法(比如借助工具、系统思考、交流讨论、阅读文献),以及思维突破的瞬间,让我在法律学习碰到困难时,不仅有方法,更有克服它们的勇气和底气。

  港大每天通过电子邮件给同学们推送各类实践与活动信息,如果同学感兴趣,就可以报名参加,学校也会提供相应的工作坊和老师的指导,让同学们能够胜任。因为机会多、领域宽、每个同学适合的向往的也不同,向外发展独一无二的自己,又何谈“内卷”?同时,港大也被我们称为"Holiday King University",以超长的假期著称。这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可以让每一个同学充分的舒展,并去做个性化的提升。

 

  走近香港,走进香港

  香港有其国际化的一面,许多同学把港大视作通向世界的跳板;但无论今后是去是留,香港,我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第一站,这片我挥洒青春的热土,势必会成为我生命中浓墨重彩的元素。走近香港,只需要一纸签证;而真正走进香港,则更需要一些开放的融入的心态,去探索去了解。

  我第一个大一的下半学期,成为了港大学生拓展交互联盟(SAIL)的会长,这是一个旨在加强内地学生和本地生、国际生交流的社团组织。新生入学的时候,港大各个学生社团、院系机构会组织迎新营(O-Camp)。去年暑假,我们社团头脑风暴后,决定以香港“赛博朋克”之城为背景举办“夏末朋克2021”。当我们和周围的环境、和时代产生联结,互相作用和反应,或许能成为今生今世存在过的证明。

  有意思的是,去年暑假,作为“新生”的我恰好也可以参加港大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CEDARS)和法律学院的迎新营。一般来说,校方和院方组织的活动,以本地生参与居多。但经过一年的见识和历练,我觉得走出原有的社交圈,去认识新的朋友,可以打开许多新世界的大门,于是我也报名参加了。刚进入大学,大家都青涩真诚,同学们对我的加入感到惊喜,我也交到了许多不同背景的朋友。

  开学红包中香港同学写的暖心小纸条

  港大给同学们提供平台,而这个平台给每个同学赋能。不仅是自我成长的能量,更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互相影响与激励的能量。港大对同学们没有太多管束,却为多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如果说两年的大一使我有什么成长和蜕变,我想说,我仍然稚嫩和好奇,却多了些珍重、坚持。

  维港岸边小唐楼,清晨的咖啡混着海汽氤氲心头,拉开窗帘,西环是紫色的梦幻。十年前的我,会期待这一刻;十年后的我,也会怀念这一刻。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易单招

微信账号:danzhaobang 复制

易单招合作热线

15996434567

周一至周日:9:00-21:00

2013-2024 易单招,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8060098号-16 | 苏公网安备 50019002502480号

公司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广月路3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