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这个名字,是因为孔子修订的一本书叫做《春秋》。其实这本书,原本是鲁国史官们记载鲁国历史的一本书,按照年份、季节、月、日形式编好。因为一年分四季,孔子修订后以《春秋》命名,后来这本书便成为儒家经典之一。
一、春秋时期的命名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发展的时代。这一时期的名称有两个来源:
1.《春秋》史书
春秋时期的命名最直接的原因在于这一时期的著名史书《春秋》。《春秋》是春秋时期鲁国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其编撰者为鲁国的大臣孔子。这部史书详细记录了春秋时期历史事件和各国的战争、兴衰,成为后世了解春秋时代的重要依据。
2.春秋更迭
春秋时期名字的另一层含义是指时代的更迭,如同春夏秋冬的季节轮回。这个时代正值周朝封建制度的瓦解与诸侯国的纷争,意味着时代的变革与新旧更替。
二、战国时期的命名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紧接着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时代。战国时期名称的主要来源是:
1.战争频繁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扩张领土、争夺霸权,战争不断。这个时期的战争具有全面性、长期性的特点,故以“战国”命名,强调这一时期战争的普遍性和持续性。
2.诸侯国割据
战国时期,原周朝封建体系已经彻底瓦解,中央政权名存实亡。诸侯国纷纷割据一方,自立为王。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国家,形成了诸侯割据的政治格局。因此,这一时期被称为“战国”。
春秋战国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其分水岭是在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掉智氏,瓜分晋国为标志。春秋(前770年-前476年/前403年),是东周的一个重要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群雄纷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相继称霸,史称“春秋五霸”。(一说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战国(前476年,一说前453年或前403年-前221年),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逐渐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于是向东扩展势力。先是打败了三晋,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后又向西、南、北扩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纪末,其疆土之大与楚国接近。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
春秋战国时期,做为中国最后一个青铜器时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青铜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生产力的飞跃引起了生产关系的革命。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公田)逐渐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并最终通过各国变法确立了下来。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易单招
微信账号:danzhaobang 复制
易单招合作热线
15996434567
周一至周日:9:00-21:00
2013-2024 易单招,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8060098号-16 | 苏公网安备 50019002502480号
公司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广月路30-06号
报名咨询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