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单招欢迎您!

易单招

  • 学校
  • 文章
  • 专业
  • 专题

关注微信

联系电话

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
2025年山东大学强基计划生物医学科学专业解读
报考指南     更新时间:2025-05-08 浏览量:3 次

山东大学强基计划生物医学科学专业怎么样?学生的后续培养以及转段情况是怎样的?接下来易单招网小编将为大家详细介绍2025年山东大学强基计划生物医学科学专业相关内容,一起来看!

 

2025年山东大学强基计划生物医学科学专业解读

学科概况

山东大学基础医学院历史底蕴深厚,其源头可追溯至中国近代西医教育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齐鲁大学医科。在学院发展历程中,江清、侯宝璋、张汇泉、李瓒文等一批蜚声海内外的医学大家,为现代医学植根中国大地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廷冲、黄翠芬、沈霁春等一批我国基础医学学科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我国医学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学院拥有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免疫学、病原生物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遗传学、药理学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同时,建有实验畸形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精神障碍机制与智慧防治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感染免疫与疾病干预重点实验室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十四五”肿瘤病理学山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和皮肤组织与毛发再生山东省高等学校未来产业工程研究中心。学院设有基础医学、生物学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基础医学、生物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微生物学、精神病学与心理学等5个学科排名进入ESI前1%,药理学与毒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进入ESI前1‰。基础医学学科先后入选山东省“高峰学科”和山东省基础科学研究中心(基础医学),学科整体发展实力位居全国前列。

生物医学科学是综合医学、生命科学和生物学的前沿交叉学科,广义上来讲,人类的身体健康,是生物医学的研究对象。其基本任务是根据现代医学与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利用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观点、研究进展和研究技术,解决目前医学中难以克服和亟待解决的重大医学科学问题,以适应新形势下中国健康产业发展需要。本专业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与重大战略需求,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宽厚的生命科学和医学专业知识,具备科研思维、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卓越的人文素质,能够在高等医药院校和生物医学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生物医药研发机构等单位从事各学科的教学、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医学科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生物医学高级专门人才。

2018年,教育部批准山东大学设立生物医学科学专业,致力于培养一批融会贯通医学知识与生命科学知识的医学教育和研究的高端拔尖创新人才。生物医学科学专业于2019年秋季正式招生,2021年获批国家强基计划招生专业和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4年获评“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15个学系(中心),在职职工303人。教师队伍中,现有国家级高层次领军人才2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8人,国家“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1人,国家级四青人才1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山东省“泰山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省部级人才30余人。

 

教学成果

学院拥有“医学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平台,“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和“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两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注重教材建设,已搭建成具有较强学术影响力的教材建设平台。2013年以来,学院教师参与国家各级各类出版社教材编写累计达100余部,其中2部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作为第一主编编写出版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规划教材21部。学院于2021年获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取得良好成效,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19门,国家级金课数量位居全国医学类院校首位。近五年,学院教师指导本科生获得各类创新项目4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83项,省级课题12项。

 

科研成果

学院持续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学系壁垒,组建了23个科研团队和6个柔性科研大团队,依托仪器共享平台(包括分子生物学平台、病理平台、电生理平台、类器官分析平台),围绕重大疾病发生机制和干预策略研究,形成肿瘤学、神经科学、免疫微环境与疾病、代谢性疾病、遗传性疾病5个研究中心。

近五年来,科研项目结构逐步优化,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85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80余项,其中国家级重大重点及人才类项目30项,省部级重点及人才类项目21项;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学术影响力持续增强,在包括Nature Cell Science等国际期刊发表SCI论文80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科研著作39部,其中国家一级出版社著作13部;此外,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省部级科技奖、中华医学奖等科研奖励和社会科技奖成果13项。授权专利100余项,其中国际发明专利(美国)2项。孙金鹏教授入选“新基石研究员项目”,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目前已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医学学科群,取得了一批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性科研成果:碳碳双键和嗅觉分子的感知机制研究获2023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嗅觉感知分子机制研究获两院院士评选“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

 

招生培养

培养方式

实施“3+1+X”学制,进行本硕博衔接式培养。其中,“3”指3年的本科阶段培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环节等;“1”指1年的本研衔接阶段,根据本专业学生可升学深造的研究生专业方向(基础医学、生物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设计对应的若干个衔接课程模块,学生可自主选修其中一个模块;“X”是指研究生阶段,符合条件的学生在选定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领域相关学科攻读博士学位,实行弹性学制,基本学制4-6年,符合博士学位授予要求的将授予博士学位。

 

转段方向

本研衔接专业范围见当年培养方案,2025级转段方向可在基础医学、生物学、生物与医药、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等学科领域深造。

2021级生物医学科学专业强基班10名学生已顺利通过转段考核,以直博生身份进入研究生阶段。

 

培养特色

1. 人才培养体系完备,促进本博一体化培养

学院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了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生物医学科学复合型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生物医学科学专业获批“2021年度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山东大学“强基计划”。强基计划实行“3+1+X”本硕博衔接培养,努力造就具有扎实生命科学及医学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及独立开展科学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2. 全程导师制管理,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

生物医学科学专业开创性地引入“一对二学业导师”“一对一科研导师”及生活导师并行的导师制管理模式,采用“生物医学综合实验”“科研轮转训练”实现阶梯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第一阶段通过“生物医学综合实验”课程,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及验证,打好科研技术基础。第二阶段通过“科研轮转训练”为学生提供全面了解科研方向的途径,激发学术志趣和内在动力。第三阶段学生选定科研导师,加入科研团队并参与实施具体的科研项目,与科学家“零距离”接触,耳濡目染地建立科研思维,激发创新活力。

学院专门设立生物医学科学专业院设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更加广阔美好的生命科学世界,用心感受生命科学的奥秘和科学研究的魅力,担当时代重任,实现人生价值。

3. 深化国际合作,增强人才国际竞争力

学院近年来与美国哈佛大学、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日本和歌山县立医科大学建立了良好的互相交流访学机制,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曼彻斯特大学、谢菲尔德大学等百年名校达成人才培养合作协议,让每个生物医学科学学生都有机会“走出去”。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易单招

微信账号:danzhaobang 复制

易单招合作热线

15996434567

周一至周日:9:00-21:00

2013-2025 易单招,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8060098号-16 | 苏公网安备 50019002502480号

公司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广月路30-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