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
近日,正处于应急管理大学筹建攻坚期的防灾科技学院,申报的“智慧应急”本科专业获批,作为29种新专业之一,被正式纳入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将在今年高考中招生,防灾科技学院也成为全国首个设立该本科专业的高等院校。
2021年1月29日,教育部复函应急管理部支持华北科技学院和防灾科技学院合并筹建应急管理类大学,应急管理大学组建工作正式启动。2023年5月,应急管理部正式申报设立应急管理大学。
作为全国第一所以“应急管理”命名的大学,从筹建之初,就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强化应急管理特色。近五年,学校增设应急技术与管理、防灾减灾科学与工程、地球信息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专业,成为全国开设应急管理类本科专业最多最全的学校。学校在灾害风险评估、应急决策辅助等方面成果丰硕,也为智慧应急专业的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尽管应急管理这一新兴学科已取得跨越式发展,但随着AI时代到来,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如何融合工学、理学、管理学等形成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急需探索。此次,交叉融合了应急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多个优势学科的“智慧应急”专业成功获批,无疑是打破学科壁垒的一次有益尝试。
防灾科技学院的“智慧应急”只是一个缩影,在今年教育部新增备案本科专业中,29个新专业不仅面向国家战略、科技前沿,更强调学科的交叉融合。
其中,“智慧”“智能”再次成为新增专业的高频词,智能视听工程、智能分子工程、智慧城市与空间规划等6个体现学科交叉特色的专业,加入了近年来颇受关注的“智”字头专业行列,积极回应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渗透社会各领域后的教育创新命题。
专业上新,AI赋能
各类“智慧”“智能”专业,往往是以人工智能为重要基础,再结合学校特色的复合型交叉专业,此次新增的6个相关专业,涵盖了工学、教育学、艺术学三大门类,以工学为主。
智能视听工程,是此次布点高校数量最多的“智能”新专业,中国传媒大学、山西传媒学院、南京传媒学院和西安邮电大学4所高校开设,该专业是原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升级,旨在培养学生在音视频技术研发、智能系统设计以及行业应用创新等方面的能力。
作为“中国广播电视及传媒人才摇篮”,中国传媒大学在“AI+视听”风潮兴起时便已行动。早在2023年,中国传媒大学牵头联合南京传媒学院、西安邮电大学等9所广播电视工程专业高校,创建了“智能视听技术虚拟教研室”,推动专业转型。今年的新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本硕博贯通培养基础扎实,更继承了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原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建设经验和成果。同时,学校现有的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媒介音视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也为新专业发展提供支持。
积极推进“专业+智能”新工科专业群的西安邮电大学,其智能视听工程专业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这一陕西省一流学科,拥有一支由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团队组成的师资队伍,建立了以信息通信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国(陕西)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创新平台等支撑的人才培养资源优势。
新专业的增设不仅关注技术在教育、文艺等场景中的赋能,更日益嵌入AI、生物工程、空间信息科学等跨界融合领域。
利用AI工具,一个新型药物分子设计筛选所需的时间,能从3~5年缩短到20多天,大连理工大学的“智能分子工程”就是在做这件事。新专业将加强数理、计算机科学、智能制造、化学化工基础,大一就有专门的导师,还能在顶尖科学家团队的实验室里开展科研训练,实现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据悉,预计2025年后,我国精细合成品支撑的高新领域产值将突破数万亿规模,这一专业将更好满足高端制造、医疗健康等领域高端人才的需求。
在人工智能重塑城市发展形态的背景下,武汉大学增设了全国首个聚焦智慧城市建设的交叉工程类本科专业——智慧城市与空间规划。基于武大在地理学、公共管理、测绘、遥感、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领域的深厚积淀,以及一支包含国家级教学名师、欧亚科学院院士等在内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新专业拥有了得天独厚的生长土壤,为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构建宜居智慧城市培养更多人才。
“智慧+”“智能+”,哪所高校最强?
这股“智慧”“智能”专业的风潮,与人工智能专业的出现密不可分。
自2018年国内首批35所高校开设以来,人工智能专业扎堆涌现。截至目前,国内超过500所高校获批开设该专业。随后,探索如何让人工智能赋能各个领域,让传统学科与人工智能进行交叉融合,成为高校乘上AI东风的踏板。
通过2024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可以一窥高校近年来“智慧”“智能”专业的建设情况。在2024排名中,共有32个冠以“智慧”或“智能”之名的专业被纳入排名对象,其中,51所高校的79个专业点获A+等级。
从学科门类上看,“智慧+”“智能+”专业,主要集中在工学门类,建设新工科一方面要发展一批面向未来布局的专业;另一方面,则是对现有的传统工科专业进行改造升级,两者都离不开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此外,教育学、农学、医学门类也均有开设相关专业。
从上榜高校来看,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智慧”“智能”A+专业榜单中表现瞩目,共有10次上榜,均为工学类专业,在智能车辆工程、智能材料与结构、智能测控工程、智慧建筑与建造等6个专业中排名第一,无愧于“工程师的摇篮”之美誉。以智能车辆工程为例,学校以机械工程为基底,融合信息通讯、大数据、电气等多个交叉学科,在课程教材、教学成果等方面取得成效。牵头成立的大学生无人驾驶方程式车队(HRT车队),连续多年获得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无人赛车一等奖。
上榜5个“智慧”“智能”专业的东南大学,在智慧交通专业上荣登第一。专业形成了一支以国家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为带头人的高水准学术梯队,专任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产出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挑战杯金奖等为代表的大批学生成果。在相关科研上,刘攀教授牵头的项目实现了高速公路交通状态智能感知、精准辨识、主动管控,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一新工科专业正在东南大学蓬勃发展。
另一所聚焦“智能+交通运输”的北京交通大学,在智能交互设计、智能运输工程两个专业上排名第一。为实现未来交通新图景,北交大力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尤其是智能运输工程专业,依托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丰富的平台资源。围绕智能无人系统、智能检测与模式识别智能故障诊断等,完成一系列技术含量高、挑战性强、工程实际意义大的研究课题。
除了工学,农学和医学等实践性强的专业也正向人工智能靠拢。智慧农业、智慧林业、智能影像工程等“新农科”“新医科”专业也在“闷声干大事”。
融合畜牧科学、信息技术与工程学,培养“畜牧+AI”复合人才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其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位列第一。作为学校首批创设并获批的新农科专业,“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虚拟教研室”在2022年便入选教育部试点名单,同时选聘行业内高级技术人员作为实践指导导师,技术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们能提前在示范基地体验智能化养殖全过程。此外,学校还形成了“智慧农业专业集群”,推动学科专业从传统农科到数智新农科。
人工智能与医学的深度融合,也正在重构传统医学的边界。在智能医学工程专业排名中,天津大学位列全国第一。天大的这一专业,是我国首个智能方向的医学类本科专业。天津大学自主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款脑机接口专用编解码芯片“脑语者”,研制的脑控“灵犀指”和“神工-神甲”外骨骼机器人系统等研究成果,让医学与智能紧紧握手,为护佑生命展开全新的可能。
在瞬息万变的智能时代,中国正加快推进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步伐,人工智能或许在未来将与水电类似,成为社会必需品,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将成为每一位学生必备能力。在高校学科专业调整路上,AI将作为“超级助手”,让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步伐紧跟科技进步。
微信识别二维码 关注官方公众号
易单招
微信账号:danzhaobang 复制
易单招合作热线
15996434567
周一至周日:9:00-21:00
2013-2025 易单招,All Rights Reserved.|苏ICP备18060098号-16 |
苏公网安备
50019002502480号
公司地址: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广月路30-06号
报名咨询
官方微信